礼拜一-礼拜五:09.00 早上-06.00 下午

资讯中心

举重项目的比赛术语有哪些

2025-07-03

一、 主要技术动作

1. 抓举: 杠铃从地面开始,运动员用一个连续的动作将杠铃向上提起过头顶,并支撑在伸直的手臂上,同时身体成直立姿势。

2. 挺举: 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动作:

* 翻铃/提铃至胸: 将杠铃从地面提起至肩部高度,支撑在锁骨及肩架上(或全握在手掌中),通常需要下蹲(下蹲翻或箭步翻)。

* 上挺: 从肩部支撑位置,通过预蹲和发力,将杠铃推举过头顶,同时完成分腿箭步或下蹲动作支撑杠铃,然后站直。

3. 上挺: 特指挺举动作中将杠铃从肩部推举过头的过程。

4. 预蹲: 在上挺发力前,膝盖适度弯曲下沉蓄力的动作。

5. 发力: 指在动作中(特别是提铃初期或上挺预蹲后)全身协调爆发式用力伸展髋、膝、踝关节的瞬间。

6. 支撑: 成功将杠铃稳定在头顶上方伸直手臂上的姿势。

7. 锁定肘关节: 在头顶支撑杠铃时,手臂必须完全伸直,肘关节不能弯曲。

8. 下蹲: 在抓举和挺举的翻铃阶段,通过快速下蹲降低身体高度,使身体处于杠铃下方支撑杠铃的动作。常见有深蹲和箭步两种姿势。

9. 箭步: 挺举上挺阶段或抓举支撑阶段(较少见)时常用的支撑姿势,一腿向前迈一大步,另一腿向后伸展,两腿几乎成一条直线。

10. 深蹲: 挺举翻铃阶段或抓举支撑阶段(更常见)时常用的支撑姿势,两脚左右分开约同肩宽,大腿低于水平面以下。

11. 站起/起立: 在完成下蹲支撑杠铃后,站起来进入直立稳定姿势的过程。

12. 放下杠铃: 在完成动作并得到裁判信号后,有控制地将杠铃放回举重台的过程。

二、 规则与裁判术语

13. 试举: 运动员一次完成的抓举或挺举动作。比赛通常有三次抓举和三次挺举机会。

14. 试举成功: 运动员正确完成动作,满足所有规则要求(如动作连贯、支撑稳定、手臂伸直、身体静止等),裁判亮白灯。

15. 试举失败: 运动员动作不符合规则要求,裁判亮红灯。失败原因包括:

* 屈肘上拉: 提铃过程中手臂弯曲借助肱二头肌力量。

* 手臂弯曲(支撑时): 在头顶支撑杠铃时手臂未完全伸直。

* 提铃过程中停顿: 动作有停顿,不连续。

* 支撑不稳: 在支撑过程中杠铃有晃动、掉落或需要重新调整。

* 杠铃触及大腿以下膝盖: 提铃过程中杠铃碰到膝盖以下部位(如小腿)。

* 杠铃未过头顶/未伸直手臂: 未完成动作。

* 在裁判信号前放下杠铃: 未等裁判发出放下信号就松手。

* 杠铃掉落: 未能控制住杠铃导致其从手中或肩、胸上掉落。

* 肘或上臂触及大腿或膝部(翻铃时): 在翻铃过程中肘部或上臂碰到大腿或膝盖辅助完成动作。

* 双脚未在同一平面/抬起: 在支撑过程中双脚未平稳接触举重台或抬起。

* 身体未静止: 在支撑杠铃后身体或杠铃未能保持稳定静止。

* 超时: 在规定时间内(通常1分钟,连续试举2分钟)未开始试举。

16. 白灯: 裁判判定试举成功的信号灯。

17. 红灯: 裁判判定试举失败的信号灯。

18. 三位裁判制: 比赛通常有三名裁判(一名主裁,两名侧裁)。需要至少两名裁判亮白灯才算试举成功。

19. 裁判长的判罚: 在某些争议或特定规则执行时,裁判长拥有最终决定权(如加重错误、破纪录试举确认)。

举重项目的比赛术语有哪些

20. 破纪录: 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奥运会纪录、洲际纪录或国家纪录。

21. 加重: 运动员在后续试举中要求增加的重量。最小加重单位为1公斤(以前是2.5公斤)。

22. 试举重量: 运动员申报并在该次试举中要举起的重量。

23. 开场重量: 选手在抓举或挺举中的第一次试举申报重量。

24. 加重原则: 比赛中,运动员下一次试举的重量必须至少比上一次试举的重量或当前杠铃重量(如果别人刚举完)增加1公斤(或比赛规定的最小单位)。

25. 试举顺序: 根据选手申报的重量由轻到重依次出场试举。重量相按签号顺序进行。

26. 签号: 运动员报名或赛前抽签获得的号码,用于区分选手和决定同重量试举顺序。

三、 比赛流程与成绩相关

27. 称重: 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两小时到指定地点进行体重测量,以确定参赛级别。运动员体重必须等于或小于所报名级别的上限体重。

28. 降体重: 运动员在赛前通过控制饮食、脱水等方法将体重降至目标参赛级别。

29. 体重级别: 根据运动员体重划分的比赛级别(如男子61kg级、73kg级,女子49kg级、59kg级等)。

30. 总成绩: 运动员在抓举和挺举中各成功举起一次的最大重量之和。决定比赛最终名次。

31. 抓举成绩: 运动员在抓举中成功举起一次的最大重量。

32. 挺举成绩: 运动员在挺举中成功举起一次的最大重量。

33. 名次: 根据运动员的总成绩由高到低排列。总成绩相同则赛前体重轻者名次列前;体重再相同,则先举起该总成绩者名次列前。

34. 技术会议: 赛前由技术官员(裁判长等)召集各队领队、教练员参加的会议,宣布比赛重要事项和要求。

35. 出场名单: 公布每次试举(如抓举第一次、挺举第二次等)所有选手的出场顺序及重量。

36. 准备区: 运动员在正式上场试举前进行热身准备的区域。

37. 举重台: 比赛区域,通常为4米×4米的正方形平台。

四、 器材与辅助

38. 杠铃: 比赛的核心器材,由杠铃杆、杠铃片和卡箍组成。

39. 杠铃杆: 横杆,男子杆重20kg,女子杆重15kg。

40. 杠铃片: 不同重量和颜色的圆盘。常见颜色:大红25kg、小蓝20kg、大黄15kg、小绿10kg、小白5kg、小红2.5kg、小黑1.25kg、小铬1kg、小铬0.5kg。重量越大直径越大。

41. 卡箍/锁扣: 用于固定杠铃片在杠铃杆上的装置,每对重量通常为2.5kg。

42. 镁粉: 运动员涂抹在手上(有时大腿)用于防滑的粉末。

43. 举重鞋: 特制的硬底、高帮、带坡跟的鞋子,提供支撑和稳定性。

44. 举重腰带: 宽硬的腰带,用于支撑和保护腰部。

云顶集团4118

45. 护腕: 缠绕在手腕处提供支撑和保护。

46. 护膝: 保护膝关节。

五、 其他

47. 力量举: 虽然常被混淆,但不同于举重(奥林匹克举重)。力量举比赛项目是深蹲、卧推和硬拉。

48. 硬拉: 是力量举项目,在举重比赛中主要作为训练动作出现。

49. 翻站: 对挺举中翻铃和站起动作的俗称。

50. 力竭: (更多是训练术语)指无法再完成一次标准动作的状态。

了解这些术语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举重比赛的技术细节、规则判罚和流程,提升观赛体验。